安徽桐城,以“文都”著稱。在桐城鬧市區,有一條百米長、兩米寬的巷道,青磚黛瓦,古木參天,它就是六尺巷。
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了解當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情況。
這條小巷里流傳著怎樣的“禮讓”故事,悠遠的歷史文化中蘊藏著怎樣的中國智慧?
“讓他三尺又何妨”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币皇自醋粤呦锏摹白寜υ姟?,傳頌數百年。
據史料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在桐城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發生宅基地糾紛,兩家互不相讓。張家人寫信向張英求助,張英回詩一首,寥寥數語,寓意綿長。
△六尺巷口的山石上刻有張英的“讓墻詩”。(總臺央廣記者馬喆拍攝)
張家人看到書信后豁然開朗,主動退讓三尺,吳家人深受感動,也退讓三尺,兩家之間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六尺巷”因此得名,也成就了一段禮讓和諧的傳世佳話。
六尺窄巷,寬和街坊;百米短巷,歷史悠長。
今天,在桐城市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六尺巷”的影子:馬路上是寫著“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的標牌;街頭墻壁上是有關“六尺巷”的漫畫;孩子們的書本中寫著“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中蘊含的“謙和禮讓”“和為貴”理念代代相傳,滋潤著中華兒女的心靈。
“六尺巷”中的“讓”與“和”
張耘,張英的十二世孫,出生成長在“六尺巷”旁,現在是六尺巷社區的黨總支書記。在20多年的社區工作中,他常用“六尺巷”的典故勸導人,祖先的處世智慧幫助他化解了不少社區矛盾、鄰里糾紛。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對傳統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p>
△安徽桐城六尺巷。(總臺央廣記者馬喆拍攝)
桐城市人民法院將“六尺巷”精神應用于司法調解之中,運用“聽、辨、勸、借、讓、和”六步走法則,形成“六尺巷調解法”,其中最深入人心的是“讓”與“和”兩個字?!白尅笔欠绞?,“和”是目標。
近年來,桐城市將“六尺巷”精神融入基層治理各領域,充分學習借鑒“楓橋經驗”,創新形成了“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實現從有效化解矛盾糾紛到有效開展基層治理的轉化升級。
2023年全國兩會上,以“六尺巷”命名的調解方法,出現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報告中。
2023年11月,“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獲評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入展楓橋經驗陳列館。
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
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諸暨楓橋干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力求“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有14億人口,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官司,那必然不堪重負”,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2023年9月,在楓橋經驗陳列館重溫“楓橋經驗”誕生、演進、發展歷程時,總書記再次強調,“要走群眾路線,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位于浙江紹興的楓橋經驗陳列館。(總臺央廣記者馬喆拍攝)
安徽桐城“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遼寧沈陽牡丹社區的“三零”工作法,福建明溪縣“僑鄉楓橋”解紛工作法,四川成都武侯區的小區物業矛盾“信托制”解紛工作法……各地緊緊依靠群眾探索創新,不斷豐富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一地之計”到“一國之策”,從鄉村治理的實踐經驗到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法寶,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開枝散葉,煥發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