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與輝同行”山西行中,“出圈”的不僅有山西冠絕天下的古建、厚重燦爛的文化和雄渾壯麗的美景,在為期四天的直播中,小雜糧、中藥材、調味品、牛羊肉、優質水果以及種類繁多的農副產品,極具山西地域特色,征服了“丈母娘”們的同時也風靡了全網。這些山西產品“出圈”的背后,時時彰顯了它們最大的特點——“特”和“優”。
產品的背后是產業。近年來,山西依托其獨特的生態氣候和資源稟賦,大力實施農業“特”“優”戰略,成效顯著。本期智庫,我們邀請山西省農科專家,山西農業大學高寒區作物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史向遠,為我們闡釋山西農業“特”“優”戰略背后的邏輯,并把目光投向山西農產品品牌集群未來的成長和發展。
本期編輯:侯津剛
圖為忻州優質小雜糧產地(本網資料圖)
“特”“優”戰略是山西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摘要:“我們必須客觀認識山西的省情。山西省是一個重要的農業省份,擁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但我們一般認為,山西在全國范圍來看不是農業大省?!亍畠灐瘧鹇允巧轿鬓r業發展的必然選擇?!?/p>
史向遠:山西的農業發展具有獨特的生態氣候和資源稟賦。我個人認為山西農業發展的優勢和劣勢都非常明顯。
從劣勢來看,干旱缺水是制約山西農業發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山西省地處我國中部地區的最北端,人常說十年九旱,首先是降水資源不足,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約在380mm~550mm之間,而且降水季節間分布不均,大多數降水集中在7、8、9三個月。河流和地下水資源也嚴重不足,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23.8億立方米,僅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0.4%,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僅381立方米,耕地畝均水資源量僅為151立方米,為全國平均水平7.7%,屬于全國水資源嚴重貧乏省份之一。
其次,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內部地勢起伏不平,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山地面積占全省面積的40%,丘陵占40.3%,平原和臺地面積占19.7%,水土流失嚴重,耕地肥力不足,造成山西農業生產條件較差,產量低而不穩,再加上干旱發生頻率較高,冬春旱、夏秋旱和區域性干旱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嚴重時甚至導致減產、絕收。
從優勢來看,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山多地少、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南北橫跨六個緯度,氣候多樣,地貌多元,形成了適宜各種小雜糧不同生長需求的獨特自然環境,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是優質小雜糧的“黃金產區”。小雜糧種植面積之廣、產量之大、品種之豐、質量之優都居全國前列,具有健康、綠色、天然等特點,享受“小雜糧王國”的美譽,雜糧產業也就成為山西特色優勢產業。
綜上可知,正是惡劣的農業生產條件,倒逼山西農業生產者從古至今一直與干旱作斗爭,并且在斗爭的過程中總結出了一系列的旱作農業和有機旱作農業技術。從上古刀耕火種開始,到近古甾、新、畬土地輪耕;從七千多年前的丁村文化一直到清朝的《馬首農言》等歷史文獻中均記載了山西旱作農業的發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山西通過創新、研究、探索,形成了“三莊一寨一山一川”典型旱作技術,尤其是大寨的“坡改梯”,保水、保土、保肥的“海綿田”堪稱旱作技術的經典,為我國農業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因此,山西農業的發展歷史也可以說是一部有機旱作農業的發展史。在不同階段總結出了傳統旱作農業、傳統有機旱作農業和新時代有機旱作農業的技術特點,形成了由被動靠天吃飯向主動適應環境,依靠科技創新引領農業綠色、生態、健康、可持續發展轉變,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發展。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指出:“有機旱作農業是山西農業的一大傳統技術特色,要堅持走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路子,完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使有機旱作農業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重要品牌?!?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時強調:“山西山多地多、地貌多元、氣候多樣,這種獨特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山西農業的出路在于‘特’和‘優’?!绷暯娇倳浀闹匾v話重要指示精神為我省現代農業的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讓我們山西對農業發展的的特點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堅持“特”“優”,山西農業發展卓有成效
摘要:從體制機制,到產業發展,近年來,山西在大力實施農業“特”“優”戰略的過程中,積累了好經驗,邁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果。
史向遠: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大力實施農業“特”“優”戰略,先后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方案》《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實施方案》《關于支持農業高質量高速度發展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若干政策措施》3個文件,對全面實施農業“特”“優”戰略進行了系統部署。
到目前為止,山西小雜糧品種主要有谷類、豆類、麥類、薯類、糜類、莖類、黍類等七大類120余種。山西小雜糧種植面積1500萬畝左右,占全國的10%,占全省糧田的40%,小雜糧年產量25億~30億斤。據農業部門2016年統計,在山西的小雜糧品種中,谷子是雜糧作物中的大類,種植面積達300余萬畝,連續三年居全國第一;同時,山西省糜子居全國第一位,燕麥、蕎麥、高粱居全國第二位,綠豆、小豆、豇豆、小扁豆等小雜豆保持在全國前三位。
此外,山西雜糧作物種質資源較為豐富,近年來,全省共征集到2萬多份雜糧種質資源樣本,占到農作物種質資源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5000余份谷子和2000余份雜豆種質資源是稀缺的育種材料。山西農業大學(省農業科學院)作為我省較強的農業科研院校,收集保存了谷子、高粱、糜子、食用豆、蕎麥和燕麥等雜糧種質資源近4萬份,位列全國省級庫之首,同時也利用分子生物技術篩選出了一批抗性強、品質優、綜合性狀好的特色雜糧種質資源,為作物育種、農業生產和產品加工提供了1萬余份次種質資源。
2022年,山西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加快山西雜糧優質種業基地建設方案》,對山西省雜糧優質種業的發展做出了安排,對于推動山西省谷子、高粱、馬鈴薯、雜豆、燕麥、蕎麥、藜麥等雜糧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育種創新、種業基地建設、企業主體培育等大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預計到2030年,山西將建設成為全國雜糧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中心、育種創新高地、品種展示示范基地、良種供應基地。
提升品牌影響力,山西農產品集群前景廣闊
摘要:產品的背后是產業,產業的前景是產品。怎樣持續提升山西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必須要依靠科技的“加持”和市場的錘煉。
史向遠:山西省作為一個重要農業省份,擁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提升山西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對農業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要依托科技創新提升農產品品質。山西省應繼續堅持“特”“優”農業方向,通過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設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升農產品質量。此外,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田水利、農村道路、農業信息化等基礎設施,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要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稟賦,重點發展糧食、果品、蔬菜、畜牧、中藥材等產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監測農田環境、作物生長情況,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加強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利用區塊鏈技術等建立農產品溯源系統,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增強消費者信任度,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要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和推廣。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推廣“有機旱作?晉品”品牌,提升山西省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提高農產品市場占有率。要通過媒體、展會、電商平臺等渠道,加強對山西農產品品牌的宣傳推廣,打造山西農產品品牌形象,提高消費者對山西農產品的認知度和購買意愿,將山西農產品推廣到全國甚至全球市場,提升知名度和銷量。
要利用數字化技術拓展市場。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了解消費者需求和市場趨勢,調整生產和營銷策略,提高產品競爭力。抓住數字經濟新機遇,擴大數字技術在農業品牌中的應用范圍,為農業生產、品牌管理、品牌營銷與品牌服務提供技術支持,拓寬農業品牌的發展空間。
總之,要提升山西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必須要依靠科技的“加持”和市場的錘煉。通過提升山西農產品品牌集群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實現農產品的增值和市場拓展,促進山西農業全鏈條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
本期專家:山西農業大學高寒區作物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史向遠
史向遠,男,1975年9月出生,山西山陰人,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畢業,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F任山西農業大學高寒區作物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擔任“馬鈴薯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山西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山西省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專家指導組第二組組長,山西省現代農業功能食品產業體系崗位專家,省科協科學傳播專家,大同市特優農業發展顧問;山西省雜糧學會第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山西省土壤肥料學會理事,山西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山西農業科學》第五屆編委會委員。山西省重點專業鎮科技特派團(第二批)云州大同黃花專業鎮特派團特派員。
主要圍繞有機旱作農業及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開展相關研究和應用。主持國家農業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1項,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省科技重大專項1項;主持完成省重點研發計劃重點項目1項,省攻關項目1項,校院級項目1項,主持院團隊培育項目1項;參加省重點研發計劃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3項,參加校(院)級項目11項,橫向課題4項。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通訊作者20余篇,SCI收錄論文3篇。以第一作者授權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農村技術承包二等獎2項。